“舍身为国,永垂不朽”,这八个镶金大字被刻在董存瑞纪念碑上,熠熠生辉,时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为国捐躯的革命英烈。无数热血青年在它的照耀下奋勇前行。
最初,民众的心愿是希望毛主席为董存瑞题词,然而最后,这个重任却落到了朱老总的身上。那么,为什么毛主席没有亲自题词,而换成了朱老总呢?毛主席后来的简短回答,解开了这个谜团。
大家都知道,董存瑞是为了新中国的解放献出了年轻的生命。
展开剩余89%董存瑞与我党结缘的故事,可以追溯到他年少时。抗日战争爆发时,他只有11岁,却已经为八路军提供了帮助,协助他们躲避日军的追捕。13岁时,董存瑞正式成为一名民兵,1945年7月,他年仅16岁便加入了八路军,成为一名英勇的战士,奋勇杀敌,屡立战功。
1947年,董存瑞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经过无数战斗的磨砺,他已经立下了三件大功、四件小功,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战斗英雄。小小年纪的他就被任命为班长,每当战斗打响,他总是冲在最前面,不惧生死。
1948年,解放战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。董存瑞所在的部队被派去攻打隆化县,隆化位于承德附近,是敌军的重要据点,敌人在这里修筑了坚固的碉堡,布下了重重火力网,攻占这个地方对于我军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。然而,士气高涨的我军全员都信心满满,准备迎接这场艰难的战斗。
战斗从清晨开始,敌人的火力异常猛烈,但我军的炮火也十分凶猛,成功摧毁了几个炮楼。除了炮楼外,敌人还修建了不少暗堡,机枪手在碉堡里埋伏,给我军的进攻带来了巨大的阻力。面对敌人的强大防线,连长经过深思熟虑,决定派人去炸掉敌人的碉堡。
“连长,我带人去!”董存瑞毫不犹豫地站出来,主动请命执行任务。
连长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去吧,我相信你。”
董存瑞带领着班里的战士,携带炸药包,匍匐着向敌人的碉堡靠近。幸运的是,敌人被我军的火力压制,暂时无法反击,董存瑞趁机将炸药包安放好,然后迅速撤回。
随着碉堡被炸掉,战士们迅速发动第二波冲锋。但此时,敌人再次开启机枪猛烈扫射。更为狡猾的是,敌人将碉堡修建在了桥上,巧妙地与桥体融为一体,几乎看不出来。
董存瑞目睹着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,内心的痛苦无以言表。但他没有犹豫,再次向连长请求执行任务:“让我去,我一定能炸掉它!”
连长虽然心疼他连续执行任务,但还是开口劝道:“你已经很累了,去休息一下吧。”
董存瑞的眼神坚定,他大声回应:“我是党员,国家还没有完全解放,我又怎么能休息?请连长相信我,我一定能完成任务!”
经过一番商议,连长和指导员最终决定再次派董存瑞去执行。临行时,董存瑞从怀里拿出一个纸包,里面是他交给党的最后一笔党费。他笑着对连长说:“如果我牺牲了,这就是我交的最后一次党费了。”
连长拍了拍他的后背,语气温柔而坚定:“别胡说,你得活着回来。”
董存瑞看着连长和指导员,笑了笑,什么也没说,带着炸药包在战友们的掩护下向桥下冲去。途中,小腿中弹,但他依然坚持到了桥下。面对困难的地形,董存瑞毫不犹豫地举起炸药包,拉开引线。
随着董存瑞的呐喊:“为了新中国,前进!”一声巨大的爆炸震天而起,他和碉堡中的敌人同归于尽。
董存瑞的英勇牺牲激发了战友们的斗志,他们喊着“冲啊!”一举攻下了隆化县城。红旗高高飘扬在隆化的上空,而董存瑞却再也看不见那一幕。
1956年冬季,经过国务院批准,隆化人民开始着手修建董存瑞的纪念碑。当地20万民众联名请愿,希望毛主席能够亲自为董存瑞题词。冀兴坡负责筹备这项工作,带着请愿书前往北京,希望能见到毛主席。
然而,这件事并不像预期的那样顺利。冀兴坡不明白,原来见毛主席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程序。由于毛主席工作繁忙,几乎没有时间接待外人,冀兴坡只得等候。
初步接待顺利,接待人员告诉他可以在周三再来,并承诺会有人正式接待他。于是,冀兴坡回到了酒店,耐心等待。
周三那天,冀兴坡见到了内务部长谢觉哉。谢部长了解情况后,安排了优抚司的邹司长接待冀兴坡。冀兴坡表明了来意:“董存瑞烈士为了解放隆化县献出了生命,我们人民希望毛主席为他题字,以表达我们的敬意。”
邹司长听后表示:“主席已经派人收集过董存瑞的事迹,我认为这件事有希望,但需要一些时间。”
冀兴坡松了口气:“我们愿意等,等得起。”正巧北京正在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,冀兴坡的石料也已经准备好了。
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,1957年6月,冀兴坡终于接到了题词。当他打开信纸时,看到上面赫然写着八个字:“舍身为国,永垂不朽。”这八个字笔力雄浑,但令人意外的是,落款并不是毛主席,而是朱老总。
虽然朱老总的题词同样令人感动,但冀兴坡和当地的民众心中难免有些疑惑:“我们不是请毛主席题词吗,怎么变成了朱老总呢?”
这时,邹司长耐心解释道:“毛主席一直多为群众题词,尤其是革命烈士。董存瑞虽然英勇牺牲,但他作为一名军人,是中国解放军的代表。朱老总作为中国军队的缔造者,为他题词才是最合适不过。”
听完邹司长的解释,大家这才恍然大悟:“原来主席的深意我们理解错了。”
“能理解主席的良苦用心就好。”邹司长微笑着说道。
如今,董存瑞的烈士陵园依旧安静地矗立在苔山脚下,纪念碑上那八个闪亮的字仿佛在时光中流转,永远照耀着我们前行的道路,激励着每一位奋勇拼搏的中国人。
发布于:天津市